株洲日报头版丨“抢”出来的7个月——从一个变电站建设感受“株洲速度”
2025-07-10 10:33:1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株洲高新区(天元区)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张弥郁 | 作者:廖喜张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455

株洲新马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外景。 通讯员供图

“开始送电操作。”7月9日,株洲新马220千伏输变电工程(简称“新马变”)主控室内,随着断路器的应声合闸,一阵低沉的嗡鸣声随之响起,这项重点工程正式投运。

2024年11月开工建设,考虑春节停工等因素影响,有效施工期仅7个多月,较常规工期缩短了7个月,刷新全省同类项目建设纪录。惊人的“株洲速度”背后,藏着些什么样的故事?

“我们负责环境 你们负责进度”

“电力支撑能力”,事关城市未来。

总投资约2.7亿元的“新马变”,是株洲提升“电力支撑能力”的重要项目之一。作为光启905项目的核心供电保障,项目规划本期变电容量240兆伏安,远期将扩建至4×240兆伏安,是株洲乃至全省终期规模最大的220千伏变电站之一。

2024年10月,光启905基地正式动工,将在株洲打造完整的超材料产业链体系,项目一期预计2025年10月投产。倒排设备安装、生产调试等时间,这意味着,“新马变”必须在2025年7月用电高峰前投产。

然而,按常规施工周期,同类工程至少需要15个月。时间上近乎“不可能”,但株洲的字典里没有“不可能”。“我们负责施工环境,你们负责施工进度!”这句铿锵有力的承诺,吹响了协同攻坚的冲锋号。

市区两级迅速构建“三位一体”推进机制:一是成立工作专班,实行每日会商制度;二是选派业务骨干驻点办公,全过程跟踪服务;三是建立专项工作群,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问题。

天元区发改局副局长喻征兵说,在这种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下,市区两级和国网株洲公司深入推进精细化服务,确保问题不过夜、进度不滞后,推动项目“日日有进展、周周有变化”。

线路协调,是工程中最大的难题之一。整个线路涉及97处塔基施工,在推进至某小区外绿化带时,3处塔基施工遇到部分居民的质疑。为此,天元区与国网株洲公司先后6次上门,与业主代表面对面协调,层级最高的一次,7位处级干部现场办公,赢得了理解和支持。

聚力攻坚,“新马变”每一天的拔节,都应和着这座城市奋进的足音。

一系列流程重组与技术创新

工期压缩一半,绝非“一天干两天的活”那么简单,背后是一系列的流程重组与技术创新。

面对极限工期,国网株洲公司遴选骨干力量高标准组建管理团队,组织各参建单位优化施工工序及设计方案,最大限度将串行流水施工优化为并行交叉作业,以空间换时间。“以往都是一个工序完成,再推进下一个工序,新作业模式下,多个工序同步推进,甚至打破固有流程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晓民介绍。

例如,在钢结构与电气施工中,摒弃“先外墙后内墙”的传统做法,创新采用“先内墙后外墙,外墙施工与电气安装同步推进”方式,极大缩短了施工时间。

时间紧,任务重,国网株洲公司突破常规,首次在变电站建设中大规模采用预制件结构,实现“工厂化预制、模块化安装”。通过提前完成结构预制,运抵现场后“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拼装”,施工效率大幅提升。

资源整合与流程再造同步发力。

项目精选省内顶尖施工力量,创新性地安排7个合同多家单位同步进场、协同作战;首创“驻厂催交”机制,要求供应商“生产一批、验收一批、发货一批、安装一批”,确保核心设备GIS现场连续安装不间断;验收团队现场驻点办公,采取“完成一项、验收一项”的跟进式验收,最大限度压缩验收周期。

然而,海量工作“并行”的背后,是问题预判、处置和协调量的几何级增长。 “很多正常需要三天处理的问题,现在都必须当天闭环解决,工作强度和压力前所未有,”项目负责人邓源感慨,“大家都被‘逼’出了极限!”

最终,“新马变”项目提前7个月胜利投运! 这不仅刷新了湖南省220千伏户内变电站建设的最快纪录,更以实打实的“株洲速度”,树立了“电等发展”的新标杆!


责编:张弥郁

一审:张弥郁

二审:邹林

三审:吴丹

来源:株洲高新区(天元区)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