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市资规局公布了一批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。
在株洲市天元区新马工业园内一块百亩“闲地”上,新引进的两大重要产业项目——真兰汽车零部件(德科总部基地)项目与六和方盛智能制造工厂项目,正如火如荼建设。
不远处的179亩众普森LED产业科技园地块上,定制厂房也刚建好,不久后将迎来企业入驻。
……
据粗略统计,我市共计超1000亩的低效用地“长”出新动能。
这些老地块是如何“长”出新动能的?为何能“多”出这些可用土地?知株侠还得从低效用地再开发说起。
“沉睡”的地块
在某种程度上说,土地要素就是“发展权”。
有土地,项目才能“落地”。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建设用地需求不断上升,而与此同时,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资源日渐减少,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。
事实上,不是真的没有土地。有些地方,存在着新上项目一地难求,闲置低效用地却在“晒太阳”的现象。资源的错配,制约着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和广东、浙江等经济大省相比,株洲的可用土地不算紧缺。“但我们建设用地面积大、开发强度高,总体较为粗放。集中表现在建设用地布局分散,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高。”一名业内人士介绍。
但培育“制造名城”需要以“亩均论英雄”,用高产的土地承载起发展动能,面对闲置低效用地现状,创新举措加以盘活利用势在必行。
株洲式“庖丁解牛”
怎么盘活?
知株侠在基层采访时发现,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比,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具有资金需求量大、涉及利益关系复杂、盘活利用周期长等特点。又因受政策调整、市场变动、保有成本低等因素影响,有些地方的积极性不高。
因此,盘活的方式方法就很讲究了。
治大国若烹小鲜,低效用地盘活犹如庖丁解牛,既要洞悉企业需求,找到最佳解决方案,又要对症下药,精准操刀,最终把存量土地盘好、整好、用好。
比如“切”。巧用节余土地分割转让,分割“占多用少”低效用地。
汇隆地块便是如此。总面积228亩的工业用地,因企业受疫情、市场形势等因素影响,项目用地实际开发面积仅28亩,剩余200亩土地因企业难以继续开发建设,构成低效用地。
最终市区两级资规部门、高新区管委会合力,采取“分割—收储—供应”并行推进策略,40亩地腾给了真兰汽车零部件(德科总部基地)项目,60亩地腾给了六和方盛智能制造工厂项目,100亩低效空闲用地变成发展热土。
比如“拼”。
天元区第二工人文化宫、桂鑫汇文中心地块,是一块“绝佳地块”,但前者属于划拨土地,主要用于公益设施建设。后者属于商住用地,用于商住项目开发建设。“同一宗地多用途混合利用、多权利人共有,无论是规划、确权办证在全省范围都无先例可循,导致该地块闲置多年构成低效用地。”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坦言。
为让地块再开发,市资规局探索多用途、多方式供应新模式,比如根据不同用途计容建筑面积分摊的土地按照不同方式供应、确权办证时土地面积按照共有宗地登记等。
“这种‘拼盘’让双方共赢。”株洲桂鑫房地产负责人坦言,“第二工人文化宫里建有篮球馆、图书馆、游泳馆、影院等,相当于为我们的楼盘提供了天然配套设施,带动了销售,而我们楼盘的住户也成为他们的消费主体,双方共生共荣。”
同一块地,换种“打开方式”,画风截然不同。
让更多地“用在刀刃上”
仅上述几个项目,就让原来“晒太阳”的400多亩土地,再次得以盘活。换言之,在制造名城的版图上,就“多”出了数百亩的发展空间。
知株侠认为,进入存量时代,推动城市发展,不能只盯着做优增量,也需要抓好存量盘活。闲置的工业厂房、缺乏人气的老旧街区、利用率不高的场馆设施等,是城市的“老家底”,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。通过功能转换、品质提升和场景营造等方式,完全有可能激活这些“沉睡”的资源,把“闲置资产”转化为“活力资本”。
要知道,面对未来竞争,一边是产业升级快且落地需求“嗷嗷待哺”,一边是新增产业用地空间“捉襟见肘”,每一亩产业用地的“进”“退”之间,都可能蓄势生长着下一个城市能级升级的支点。把好地“用在刀刃上”,让好企业、好产业可以“茁壮成长”,这也就是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意义所在。
盘活之路漫漫。
面对低效用地再开发这一全国性难题,株洲“敢破敢立”“庖丁解牛”,因材施策,让“家底”得以盘活,“家业”得以壮大。
知株侠相信,只要把责任扛起来,让思路活起来,将各类资源汇集起来,积极探索新机制、新路径,终会让“家底”中“长”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业态。
责编:张弥郁
一审:张弥郁
二审:邹林
三审:吴丹
来源:株洲高新区(天元区)融媒体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